克格勃与中情局的隐秘交锋:跟踪与反跟踪的对决

1983年,一张CIA(CIA)特工托马斯被捕的照片,静静地记录下了那段惊心动魄的间谍交锋历史。这张照片,出自俄罗斯联邦安全局中将瓦连京·克利缅科的著作《情报官官手记:克格勃与CIA对抗内幕》。它就像是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那段隐秘岁月的大门。

如今,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所谓的“俄罗斯间谍丑闻”,竟成了美国对俄罗斯实施新制裁的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而我们今天故事的主角克利缅科,曾是负责美国方向反间谍工作的关键人物。

最近,他推出的那本《情报官官手记:克格勃与CIA对抗内幕》,一经问世便吸引了众多目光。

在接受俄罗斯《论据与事实》网站采访时,克利缅科兴致勃勃地分享了上世纪80年代,克格勃是如何与CIA特工斗智斗勇、成功抓捕间谍的精彩故事。

传奇人物:瓦连京·克利缅科

瓦连京·克利缅科,这位俄罗斯联邦安全局中将,1944年出生于莫斯科。

从1973年到2005年,他一直在苏联和俄罗斯国安机构里摸爬滚打,度过了漫长而又充满传奇色彩的职业生涯。

他的起点,是克格勃第二总局第一(美国)处的一名普通谍报官。但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勇气和不懈努力,他一路高歌猛进,最终晋升为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反间谍行动局局长。不仅如此,他还曾担任俄罗斯联邦安全局驻以色列代表,荣获过4枚勋章和16枚奖章。这样辉煌的履历,足以证明他在反间谍领域的卓越成就。

奇招频出:CIA手段大揭秘

俄罗斯谍战片里,那些美国间谍在石头下面藏情报,乔装打扮躲避追踪的情节,大家可能都看得津津有味。但你知道吗?在现实中,这些情节竟然都是真实存在的!

美国拥有17个情报机构,而其中最厉害的角色当属CIA。在莫斯科,CIA特工常常以美国大使馆为掩护,开展他们的秘密行动。

当年,美国驻苏联大使馆的情报站规模并不大,人员不超过20人。然而,整个外交使团的工作人员最多的时候竟达到了1500人。

想象一下,克格勃要从这么庞大的人群中,精准地找出CIA特工,那难度简直就像在大海里捞针一样,得费多少心思和精力啊!

CIA为了招募苏联人作为线人,同时保证与线人接头时不被发现,可谓是绞尽脑汁,想出了各种奇葩招数。

他们用来藏匿情报的东西,那叫一个五花八门。有树枝、木块、木板、煤块,后来甚至还出现了外观酷似大石头的塑料容器。这些容器里面,装着设备、密码本、指令文件和现金等重要物品。

为了放置这些容器,他们更是无所不用其极,使用了各种诡计来避开反间谍机构的视线。

1983年,克利缅科就亲眼目睹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场景:一个男扮女装的人,鬼鬼祟祟地离开了外交使团的住宅楼。原来,他是化装成了住在那里的美国女性。更让人惊讶的是,这种换装的奇葩行动,直到现在都还在继续上演呢!

还有更绝的!CIA在莫斯科的行动中,居然使用了充气人偶这种奇葩手段。

这些充气人偶都是为特工量身定制的,有了它们,间谍们就能轻松“消失”数小时。

比如,有一对伪装成使馆工作人员的美国间谍夫妇,驾车驶离大使馆,开车的是间谍的妻子。一旦汽车脱离了克格勃的监视视线,那名间谍就迅速跳下车,把充气人偶放在自己原来的座位上。他的妻子则可以通过拉绳操纵人偶的头部,远远看去,就好像两人在正常交谈一样,简直太会玩了!

2015年,电视上播放了一段俄罗斯联邦安全局的监控录像,再次让人大开眼界。画面显示,两名CIA特工的妻子离开美国大使馆后,走进了一家咖啡馆。其中一人去了洗手间,可随后从里面走出来的,竟然是一个戴着帽子的男人。另一人则立刻从洗手间里拿出了“女友”的东西。

克利缅科解释说,CIA特工的妻子通常在前往莫斯科之前会接受特殊培训,很多人本身就是CIA的正式员工。

在这个案例中,那个假扮特工妻子的人,其实是CIA现役特工蒂莫西·费利根,当时他就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摆脱克格勃的严密监视。

关于“盒子里的杰克”这个故事,克格勃最早是在1985年从CIA前雇员爱德华·李·霍华德那里听说的。直到那时,克格勃才终于搞清楚CIA特工是如何在莫斯科“消失”几个小时,然后又突然返回大使馆的。

原来,他们把装有充气人偶的盒子放在汽车的前排座位上。这种充气玩偶总共制作了大约10个,不仅相貌几乎跟某些CIA特工一模一样,就连穿的衣服也和他们平时穿的款式相同。

有一次,一对CIA特工夫妻开车离开大使馆,坐在驾驶席上的是特工的妻子。他们精心设计了行驶路线,就是为了让克格勃无法贴身跟踪。

一旦出现监视空挡,那名特工就迅速跳出车并躲起来,然后他的妻子按下按钮,人偶就像变魔术一样从盒子里“跳”了出来。他的妻子还可以用一根绳子牵动人偶的头部,远远看上去,就好像两人在愉快地交谈呢。

“幻影”行动:克格勃的高光之作

克格勃当年实施的“幻影”行动,堪称经典中的经典,就连CIA都对其佩服得五体投地。

克格勃一直都知道,CIA有各种手段将像波波夫、佩尼科夫斯基、托尔卡切夫这些特别重要的特工转移出苏联,但却始终无法查明具体的渠道。

1985年,英国人从莫斯科转移了克格勃的特工戈尔季耶夫斯基。1988年,克格勃又得知,1980年就与家人一起从苏联消失、被认为已经死亡的克格勃密码员谢伊莫夫,实际上还活着,并且已经到了美国。

同年,克格勃主席下令反间谍机构,无论如何都要查明美国人到底是如何带出特工的。克格勃心里明白,美国人只会转移那些极具价值的特工,但要从哪里找到一个合适的“诱饵”来引出真相呢?

于是,克利缅科他们决定打破常规,冒险一试,派出了一名自己的特工,化名埃德温,假装主动投靠CIA。

为了引起美国人的兴趣,他们放出消息,称知道CIA有一名特工已经被他们的情报机构成功策反,现在这名特工在华盛顿工作,还定期向莫斯科传递信息。

此外,克格勃还声称有几名美国外交官回国后也在为他们效力。埃德温表示,自己可以提供所有相关人员的名字,但前提是要把他带到美国境内。他在莫斯科至列宁格勒的火车上,巧妙地向美国人说出了这个想法。当时,CIA莫斯科情报站站长杰克·唐宁每月都会前往总领事馆进行检查,而那里恰好有CIA的行动小组。

这次行动持续了两年多的时间。在这期间,CIA通过火车上的会面、城市中的接头,以及秘密交接点、邮政和无线电通信等多种方式,与埃德温保持着密切联系。

为了摸清CIA在苏联的间谍网,克利缅科他们每月至少一次向美国人“推送”克格勃特工,这些特工假装主动表示愿意为美国提供服务。美国人果然上了钩,对这些人进行了仔细甄别和深入调查后和他们建立了联系,忙得不可开交。就这样,克利缅科他们摸清了CIA安插在苏联的间谍网络。

与此同时,埃德温也在接受美国人的重重审查。当美国人确信埃德温真的想离开苏联时,便要求他提供照片以便办理美国护照。随后,一名与埃德温长相极为相似的CIA特工,持带有埃德温照片的外交护照进入了苏联。护照顺利交给了埃德温,而那名CIA特工则凭借自己的真实证件离开了苏联。克利缅科他们得知了美国人的计划:埃德温要伪装成外国人,拿着相关证件从塔林乘坐渡轮前往赫尔辛基。但埃德温根本就没打算真的离开。克利缅科他们通知了CIA,称他们知道CIA的特工使用不同证件旅行的事,这样一来,埃德温暂时拒绝离开苏联,也就说得通了。美国人对此非常不满,但还是继续和埃德温保持着合作。直到1991年,这次行动才逐渐画上了句号。

美国人一直以为,埃德温是被奥尔德里奇·埃姆斯出卖了,并且埃德温最终死在了卢比扬卡的地牢里。

然而,几年后,当克利缅科安排埃德温与CIA莫斯科情报站的负责人接触时,美国人震惊得下巴都快掉下来了。

后来他们也不得不承认,完全没想到克利缅科他们会把自己的特工“送”给他们的情报机构,这一招实在是太高明了!

如果大家对这次反间谍行动的更多细节感兴趣,可以去看看俄罗斯国家电视台为纪念安全机构成立100周年制作的两集纪录片《美国处:CIA的陷阱》,这部片子在YouTube上就能找到哦。

利益诱惑:CIA的招募手段剖析

CIA过去是怎么招募普通苏联公民的,如今又用哪些手段来引诱俄罗斯人的呢?

美国人一直觉得,俄罗斯的反间谍制度极其严格,所以他们一般不会和俄罗斯公民直接接触。

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他们的主要招募对象都是那些自愿为外国情报机构提供服务的人。当然,他们只对那些能够接触到重要机密信息的人感兴趣。

比如,他们会在使馆附近留下一辆窗户微微打开的汽车,这样方便有人往里面投递纸条。要是发现有人投递了纸条,并且决定和这样的自愿者合作,后续的沟通就会通过秘密交接点之类的方式来进行。

还有一种招募方式,是通过国外的线索来进行。当年要是有苏联人移民到国外,比如去了以色列,然后又前往美国时,FBI的人肯定会和他们聊上一聊。要是有人提到自己有个好朋友在保密机构工作,能接触到机密信息,而且对自己的生活不太满意,那么不久后,这个朋友就会在苏联收到一封“来自朋友”的信。接着就会有人提议将这个人发展成CIA间谍,还承诺他最终能移民到美国。不过,美国人招募俄罗斯公民充当间谍的行动,主要还是在俄罗斯境外开展的。

有人说,当时普通俄罗斯人很少有机会出国,而现在CIA在这方面应该没什么障碍了吧。克利缅科表示,确实是这样,这方面没什么变化。CIA在所有大型驻俄情报站都专门设立了小组,这些小组的任务就是寻找和俄罗斯公民接触的机会。

他们的招募手段多种多样,有的会直接开出诱人的条件:只要同意为美国人工作,马上给100万美元。另一种手段是慢慢渗透,先逐渐提供一些帮助。比如,CIA的特工在某个国家以外交官的身份工作,而俄罗斯的外交官或者其他部门的官员也恰巧和他在同一个地方工作。慢慢地,两个家庭开始有了交往,建立起了私人关系。CIA的特工就会提出一些小请求,之后再用金钱来表示感谢。到最后,就会向俄罗斯公民提出合作的建议。

还有一种比较恶劣的手段,就是制造污点。他们会故意搞事情,让俄罗斯公民违反所在国家的法律,比如制造交通事故或者诱导商店盗窃之类的,然后再帮他们摆脱困境,以此来开启所谓的合作。他们甚至还会利用爱情故事来设陷阱,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蜜罐陷阱”。俄罗斯这边就有一些人,就是这样被CIA招募成为特工的。

那合作的主要动机真的是金钱吗?

克利缅科说,过去,因为意识形态而背叛的人也不多,主要还是物质利益在驱使。很多人就是为了钱和移民的机会,才出卖了自己的国家和灵魂。美国人会保证这些叛徒在国外能过上相对体面的生活。就拿斯克里帕尔来说吧,英国的MI-6还为他买了房子呢。在美国,那些叛逃过去的特工也会得到类似的待遇。

数字时代的挑战:反间谍工作的坚守

在如今这个数字时代,情报人员获取和传递信息变得比以前容易多了。那这是不是让反间谍人员的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了呢?

克利缅科认为,时代变了,技术手段也跟着变了。以前从莫斯科往美国传递信息,可能得靠邮政渠道,现在有了互联网,方便多了。以前人们用固定电话和公用电话,现在随便更换手机里的SIM卡就能保持联系。美国人还有近距离无线电通信设备,特工带着这种设备,开车经过大使馆的时候,就能快速传递加密信息。

但即便技术再发达,有些事情还是无法替代的,比如面对面的会面,还有通过秘密交接点传递物品。俄罗斯已经禁止军人、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员工、对外情报局和格鲁乌员工出国很多年了。要是这些人里面有线人,那他们就需要想别的办法来传递设备和资金。就像最近,电视上还播放了一个画面,一个伪装成CIA特工的人试图闯入美国大使馆,结果警卫都没认出他来!只要情报机构还需要进行面对面的会面,反间谍机构的工作就不会轻松,他们始终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坚守岗位。

惊心动魄的抓捕:克利缅科的难忘经历

克利缅科曾亲自参与了11次当场抓捕CIA特工的行动,其中有几次抓捕行动让他至今都记忆犹新。

克利缅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抓捕路易斯·托马斯。当时,托马斯在大使馆里是以使馆安保官员的身份作掩护的。

1983年夏天,克利缅科他们决定利用一名前美国情报机构的特工。这名特工曾向美国驻苏大使馆提出过赔偿物质损失的请求,因为他之前被克格勃逮捕后,在监狱里关了15年。出狱后,克格勃就成功招募了他。

这名特工在大使馆附近的院子里,把纸条交给了每天晚上都会在那里遛狗的托马斯,托马斯果然上钩了,同意和他接触。

几个月后,在他们第二次会面的时候,克格勃果断决定当场抓捕托马斯。这次抓捕过程相当激烈,托马斯当时的表现让克利缅科感到非常惊讶。

一般来说,那些所谓的“外交官”被捕后都会表现得很冷静,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不会有什么严重的后果,被苏联驱逐出境后,有时候甚至还能升职呢。

但这个托马斯却完全不一样,他表现得非常愤怒,还咄咄逼人,甚至可以说是歇斯底里。顺便提一下,托马斯其实是CIA隐藏在大使馆里的一名特工,他之前离开大使馆的时候还曾化装成女性呢。

还有一位特工叫迈克尔·塞拉斯,揭发他的是一名被克格勃成功策反的CIA特工谢尔盖·沃龙佐夫,此人拥有双重身份,此人本来是克格勃莫斯科分局特工,后来被CIA策反。

当塞拉斯和沃龙佐夫会面的时候,克利缅科他们差点都没认出他。只见迈克尔戴着一个黑人武官的面具离开住所,然后坐上武官的车,直接开进了城里。

后来,塞拉斯被宣布为不受欢迎的人。但在离开之前,他还跑到红场,在显眼的地方留下了一张自己演唱歌曲的光盘,而这张光盘居然是留给克格勃的。

原来,迈克尔是个非常出色的吉他手,甚至在加入情报机构之前还参演过电影呢,他对乡村音乐更是充满了热情。

在众多克格勃的叛徒中,让克利缅科印象极为深刻的是列昂尼德·波列舒克。

波列舒克是对外情报局的员工,曾在尼泊尔的情报站工作。他不仅酗酒,还嗜赌成性。

赌输了钱之后,他挪用了情报站的资金,实在没办法了,只能跑到美国大使馆寻求帮助。

回到苏联后,他有10年都没和美国人联系,因为他心里清楚反间谍机构一直在盯着他呢。

后来他被派到了尼日利亚执行,结果他又跑去了美国大使馆。

一年后,他准备回莫斯科度假,就要求美国人给他2万美元买套公寓。美国人同意了,但没敢给他现金,就怕他在边境被发现。

当时,克利缅科他们对波列舒克的事情一无所知,不过他们发现CIA特工保罗·扎拉基在苏联国民经济成就展览会附近的电线杆下留下了一个石头形状的秘密交接点,里面藏着钱。

于是他们蹲守了整整两周,就等着看谁会来取。结果,一个开着“伏尔加”的男人出现了,这人正是波列舒克。当波列舒克被带到卢比扬卡时,克格勃主席切布里科夫还亲自审问了他。一开始波列舒克什么都不承认,直到在他家里找到了CIA的指示文件,他才无话可说。

人员轮岗:情报与反间谍的微妙关系

克利缅科曾在书中提到,克格勃有时候会有人员轮岗。那从情报人员转做反间谍工作,能成为优秀的反间谍人员吗?

克利缅科说,人员轮岗这种情况确实是存在的,但反间谍机构其实不太愿意把人放走,让他们去情报机构工作。而从对外情报局调到反间谍机构的人,大多是因为身份“暴露”了,没办法再在国外继续工作。这样的例子还真有不少。

这些精彩的故事,只是克格勃与CIA对抗历史中的冰山一角。它们让我们看到了间谍世界的复杂与神秘,也让我们对那些在幕后默默守护国家安全的反间谍人员充满了敬意。

 

本站内容均为译客老猫原创编译,转载请注明
本文链接:https://www.transcat.vip/soviet-politics-124.html
本文标题:克格勃与中情局的隐秘交锋:跟踪与反跟踪的对决

相关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