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的恶果:1991年八一九事件、别洛韦日协议和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

当下很多俄罗斯人认为,苏联解体堪称人类历史上的一场重大地缘政治灾难。

但是,苏联解体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争斗终告结束,作为世界政治舞台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苏联解体令世界的两极格局终被打破,人类进入了一个“一超多强”的多极化世界。

如果我们回溯一下苏联解体的背景,那么就会发现,在1980年代,苏联政府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都是失败的,始于1980年代后半期的戈尔巴乔夫改革,也毫不例外。所有这一切改革导致苏联许多地方居民生活水平不升反降。

“改革”的恶果:权力危机

戈尔巴乔夫在1988年6月举行的苏共第十九次代表会议上所作的报告指出,必须放弃苏共的领导作用。这次大会上设定的新目标和任务——建立一个依法治理的民主国家完全是形势所迫。在当时的苏联,所谓依法治国,就是必须实现以下系统性目标:

多党制、民主化和公开性。

这些举措的标志性事件就是1989年的人民代表差额选举。

不过,情况非但没有好转,反而更加恶化。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苏联当时所发生的权力危机。

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各加盟共和国对苏联政府极为不满,毕竟,掌握着强硬政权的苏共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威慑。

但是,当时的苏共已然式微,对各加盟共和国已经没有绝对影响力了,这使得各加盟共和国敢于相继表示坚决要脱离苏联。

结果,民族问题变得更加严重,苏联中央和地方之间的权力斗争也更加尖锐。

很多加盟共和国都爆发了“主权游行”,这其实就是苏联中央政府和各加盟共和国政府之间的冲突,因为各加盟共和国都想要独立,“主权游行”意味着各加盟共和国的法律将凌驾于苏联法律之上。

所有这些现象都让人怀疑苏联还能不能继续存在。

按照苏联宪法的规定,各加盟共和国理论上是可以退出苏联的,但并没有详细规定各加盟共和国退出苏联应该履行哪些程序。于是,当时苏联政府的优柔寡断,让几乎所有加盟共和国都声称自己拥有主权。

以下事件说明了苏联解体是必然的:

  • 1986年在哈萨克斯坦首府阿拉木图爆发的反对俄罗斯化的示威和集会
  • 1988年卡拉巴赫冲突
  • 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冲突
  • 德涅斯特河沿岸地区冲突
  • 阿塞拜疆首府巴库和吉尔吉斯斯坦奥什州民族冲突
  • 1989年格鲁吉亚风波
  • 1991年拉脱维亚首府里加和立陶宛首府维尔纽斯骚乱

1990年6月,苏联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通过了《国家主权宣言》。

苏联政府当然没有坐视不管,而是试图对当时的局势施加影响。例如,根据新盟约的规定,各加盟共和国之间应当在民主基础上建立新型关系。

1991年3月17日苏联就其存废问题举行了全民公决,因为它看起来是想通过投票来解决问题的,所以各加盟共和国都参加了此次全民公决。参与投票的人当中,有76%支持苏联作为主权共和国的联盟保留下来。

但这并没能阻止苏联中央政府的权力遭到破坏。公决结束后立即启动了“新奥加廖沃进程”——共有九个加盟共和国首脑参与了这一谈判,这九个加盟共和国是:

  • 俄罗斯
  • 白俄罗斯
  • 哈萨克斯坦
  • 乌克兰
  • 亚美尼亚
  • 吉尔吉斯斯坦
  • 土库曼斯坦
  • 阿塞拜疆
  • 乌兹别克斯坦

谈判过程中暴露出了很多矛盾。

1991年7月24日,戈尔巴乔夫完成了新联盟条约的起草工作。

按照这个新盟约的规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СССР )将变成主权国家联盟(ССГ),加入联盟的各共和国均享有平等权利。

这样一来,各共和国将被赋予了更多的权力,苏联政府各部门的权力则被大大压缩了。很显然,如果这个新盟约生效,苏联政府大多数部门的权力都将丧失殆尽。

本来,这个盟约是定于1991年8月20日签署的,但是,并非苏联政府的所有官员都喜欢这个新盟约。在戈尔巴乔夫起草新条约的同时,苏联政府中的保守势力也没闲着。

早在1990年11月28日,苏联国防部长亚佐夫就曾表示,是时候恢复国内秩序了,他的意思是要征兵,后来高层便出现了一些人事异动。

新思维政策的支持者谢瓦尔德纳泽和巴卡京相继辞职。

反对签署新盟约的人认为,此举将导致苏联经济体系的崩溃。

八一九事件

然而,1991年8月发生的事件则搅了新盟约的局。

1991年8月,戈尔巴乔夫前去他位于克里米亚半岛福罗斯的政府别墅度假,苏共党内保守反对派成员便利用了这次机会。

这些保守反对派成员包括:

  • 副总统亚纳耶夫
  • 国防部长亚佐夫
  • 政府总理帕夫洛夫
  • 内务部长普戈
  • 克格勃主席克鲁奇科夫
  • 总理瓦连京·帕夫洛夫
  • 国防委员会第一副主席巴克拉诺夫
  • 苏联农民联盟主席斯塔罗杜布采夫
  • 苏联科学工业联合会副主席及苏联工业国营企业和联合公司、建筑、交通与邮电协会主席亚历山大·季贾科夫

8月19日凌晨,保守派开始行动。

他们成立了苏联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由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担任主席一职。

随后,苏联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宣布,戈尔巴乔夫健康状况恶化,无法继续履行苏联总统职责。

苏联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违宪夺权,苏联某些地区则发生了以下事件:

  • 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 暂停某些政党和群众组织活动
  • 改组权力机构
  • 对媒体实行严格管控
  • 全面禁止任何人员聚集,尤其是禁止集会和示威
  • 部分军队进驻莫斯科

此外,保守派还想拘捕叶利钦和其他民主支持者。

这些保守派开始是打算阻止新盟约的签署,但不久便清楚了,他们是想要扭转当时的苏联政局,取消戈尔巴乔夫所提出的民主化和公开性。

时任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并没有坐等事态平息,他发表了讲话,公开反对苏联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认为该委员会的行为是违宪的,呼吁民众抵制该委员会的决定。

随后,叶利钦采取行动,夺取了俄罗斯联邦的军权,撤销了苏联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要求军队进驻莫斯科的命令。

让保守派没有想到的是,民众居然会起来保卫俄罗斯最高苏维埃所在地白宫。当天晚上,大批人员在白宫附近聚集,目的是支持民主力量。

苏联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可以搞事情,但面对成千上万的示威民众,他们却一点办法都没有,本来效忠苏联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部队现在却拒绝为他们镇压民众。

到了8月31日,一切都风平浪静了,苏联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成员悉数被捕,他们的所作所为的作用不过是加速了苏联解体而已。

别洛韦日协议与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和苏联体制崩塌的过程其实持续了好几年,苏联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落败为这一过程划上了一个句号。

显然,解决掉了苏联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之后,苏联的民主派们该有所举动了。

苏共在俄罗斯被取缔,军队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各部部长中原有的保守派,纷纷被民主派取而代之,就连克格勃最终也被换成了别的情报部门。

苏联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所作所为,不过是没让新盟约签成而已。但没有签署新盟约的原因并不是苏联回归了社会主义,而是恰恰相反。

各加盟共和国领导人相继宣布各自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截至1991年9月1日,以下各加盟共和国已经独立:

  • 乌克兰
  • 乌兹别克斯坦
  • 摩尔多瓦
  • 立陶宛
  • 爱沙尼亚
  • 阿塞拜疆
  • 吉尔吉斯斯坦
  • 拉脱维亚

戈尔巴乔夫对此却束手无策。他已经影响不了局势发展了。

苏联原有的全国性机关都以下列方式被换掉了:

苏联政府大多数组成部门和苏联人代会停摆。

苏联国务委员会成为临时权力机构,成员包括苏联总统和各加盟共和国领导人。

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克拉夫丘克和舒什凯维奇在别洛韦日森林举行会议,签署了解散苏联的协议,即《别洛韦日协议》。

除了解散苏联外,这份协议还规定将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即独联体。

到1991年底,除拉脱维亚、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格鲁吉亚外,前苏联其他加盟共和国都加入了该协议。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辞去了苏联总统职务。当天晚上,克里姆林宫上空的红旗就被了降下去,取而代之的则是俄罗斯国旗,苏联从此不复存在。

人们本指望苏共领导层的改革政策能改善苏联的制度,可惜这一改革只涉及到了社会领域的民主化。所以,这一切只能以曾经的超级大国苏联解体而告终。

本站内容均为译客老猫原创编译,转载请注明
本文链接:https://www.transcat.vip/soviet-politics-52.html
本文标题:“改革”的恶果:1991年八一九事件、别洛韦日协议和苏联解体

相关日志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