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颠覆、国内分裂、经济崩溃——一文读懂苏联解体的前因后果

苏联解体

目前,历史学家对苏联为什么会解体,苏联解体是否可以避免这一问题的看法并不一致。

原因

苏联解体可能是下列原因造成的

  • 美国及其代理人为首的西方国家的颠覆活动,这些活动也是冷战的一部分;
  • 苏联领导人软弱无能,各加盟共和国领导人出于一己之私,急于摆脱苏共中央的控制,利用戈尔巴乔夫民主改革破坏了国家和社会的根基;
  • 决策独断专行,一切由莫斯科说了算,导致决策效率低下、浪费时间,造成地方政府不满;
  • 有人认为,每个多民族国家都或多或少存在民族分离主义倾向,主要表现为民族矛盾和某些民族独立发展经济、文化的愿望;
  • 粗放型经经济造成的经济结构失衡是苏联时期的一个显著特点,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导致消费品持续短缺、制造业各领域技术差距日益扩大,所以只有代价高昂的刺激政策才能弥补这种不平衡,譬如,1987年提出的“加快”发展经济的措施,已经达不到提振经济的目的了;
  • 对苏联当时体制进行改革的尝试以失败告终,导致经济停滞不前甚至崩溃,进而导致政治体系崩塌;
  • 对经济体制的信任危机: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解决计划经济中不可避免的消费品短缺的主要方式是押注于群众性、简单化和廉价材料,大多数企业都实行三班倒,采用劣质材料生产仿制品。在苏联时代,定量计划是衡量企业绩效的唯一方法,几乎谈不上什么质量控制,其结果便是苏联生产的消费品质量低下。最终,对商品质量的信任危机变成了对整个经济体制的信任危机;
  • 由美国政府挑起的全球油价暴跌,重创了苏联经济;
  • 食品(特别是在勃列日涅夫时代和戈尔巴乔夫时代)和其他生活必需品和耐用消费品生产的周期性停摆引发的民众不满情绪日益增长,各种禁令和限制性规定也导致苏联居民生活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赶超”西方国家更是无从谈起;
  • 苏联入侵阿富汗、冷战、对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持续财政援助、一味发展军事工业对其他经济领域造成的伤害,这一切都造成了苏联国库空虚,入不敷出;
  • 飞机失事,切尔诺贝利事故、“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号民用邮轮沉没事故、瓦斯爆炸等一系列人为造成的事故以及对这些事故的瞒报;

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俄罗斯政治家鲁斯兰·哈斯布拉托夫认为,苏联解体与戈尔巴乔夫曾试图推出苏联新盟约有关。

苏联解体的最大风险是在戈尔巴乔夫有关签订新盟约的想法出现以后产生的,这个想法其实是非常有害的。

首个苏联盟约是在1922年缔结的,当时加入的有俄罗斯联邦、乌克兰和外高加索。这份盟约也为1924年苏联宪法奠定了基础。1936年通过了第二部、1977年通过了第三部苏联宪法。后来,盟约内容被融入到了这几部宪法中,盟约则只停留在了历史学家的记忆中。

现在却又冒出什么新盟约。新盟约等于是对前几部宪法的质疑,甚至会让人们对苏联的合法性产生怀疑。苏联解体其实从起草新盟约那一刻就开始了。

鲁斯兰·哈斯布拉托夫:

苏联就是这样被整垮的。

1978年出版的西方政治学家艾莱娜•卡莱尔–当戈斯(Hélène Carrère d’Encausse)的《分裂的帝国》和1969出版的苏联著名异见人士安德烈·阿马尔里克的政论文章《苏联会生存到1984年吗?》都曾提及了苏联解体的可能性。

苏联原子物理学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萨哈罗夫看到了修改盟约的希望,并起草了欧亚苏维埃共和国联盟宪法草案。

后果

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和白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舒什凯维奇签署《别洛韦日协议》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随后成立了独立国家联合体,简称“独联体”。

后来发生的事件堪比自然灾害,后果甚至比自然灾害还严重。1991年12月9日,人们一觉醒来,已经是在另一个国家了,至今还有很多人搞不清楚,自己究竟算哪国人。

被分开的不只是土地,更是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包括俄罗斯在内,苏联解体后每个国家都必须独自生存下去。

由于苏联一直是作为一个统一的机体存在和发展的,分离出去的各个部分带走了对国家来说至关重要的东西。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分走了最现代化的港口、核电站和许多高科技产业,乌克兰则分走了塞瓦斯托波尔。煤炭、机械制造、冶金、运输和粮食系统之间数百年来既有的经济联系也被切断。

克里米亚、外高加索(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的传统度假胜地成了国外,苏联的骄傲拜科努尔航天中心成了哈萨克斯坦的,中亚的棉花种植园和战略原材料基地获得了”独立”,但与此同时,各国边界却依旧门户洞开。

民众对于这样一个大国的解体不会一点感觉都没有。《别洛韦日协议》的签署导致各加盟共和国之间原有的联系都切断了。这种联系的中断首先反映到了后苏联空间民众的生活上。民族关系急剧恶化,导致几乎所有原加盟共和国内部都爆发过民族冲突。

此外,政治经济危机所造成的社会后果日益严重,原加盟共和国内部的民族主义、对俄语民众和俄语的歧视愈演愈烈。

苏联解体的所有这些后果使数百万人陷入绝望,并导致社会贫富分化加剧,难民人数空前增加。

苏联几十年积累的“人力资本”几乎损失殆尽,历经数代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和科学家严重流失。

当消费热潮席卷俄罗斯时,人们对这些后果的体会愈发深刻……柜台上堆满了从西方国家进口的商品,但是,当时人们根本没钱买东西,也没有赚钱的机会,整个国家到处罪案频发……

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等自然资源被大量出口,换回的却是如同废纸一般的美元……

巨额贷款使俄罗斯在多年间陷入贫困,差点儿连经济复苏和发展的机会都没有。

叶利钦的总统任期及1990年代俄罗斯的外交政策

俄罗斯的民主化预示了其外交政策的走向,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将俄罗斯纳入了世界政治和经济共同体。因此,俄罗斯新外交政策的主要任务是增强信心,与所有国家,尤其是与西方国家建立伙伴关系。 外交方针的形成 俄罗斯联邦作为苏联的合法继承者,需要重新制定外交方针。 当时的俄罗斯外交方针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 在确保大国地位的同时,向全世界彰显俄罗斯是一个独立国家;
  2. 与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及前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建立新型关系;
  3. 重新构建与西方国家的关系;
  4. 与东方各国建立新型外交关系。

1990年代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就是通过建立伙伴关系而不是搞对抗来维护俄罗斯的国家利益。如今,俄罗斯人认为,他们没有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视为其潜在对手。

此外,俄罗斯还需要为本国经济发展所急需的外国投资创造有利条件。

在俄罗斯的外交政策方面,共同安全、禁止核试验、化学武器和细菌武器、削减核武器和其他军备等问题同样重要。

1990 年代,俄罗斯与西方国家签署了一系列安全与合作协议,并确认了此前在该领域签署的所有协议。

第一个承认俄罗斯独立的国家是美国,随后与俄罗斯建立外交关系的有德、法、意、英等国。

1991年12月24日,俄罗斯加入联合国。

独立伊始,俄罗斯为自己确立的首要外交任务就是与前对手美国加强互信,建立伙伴关系。因为在当时的俄罗斯看来,国际社会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美国的关系。

俄罗斯与美国

1992年2月,时任美国总统老布什和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签署了《戴维营宣言》,指出“俄罗斯和美国不再认为对方是潜在对手”。同年,俄罗斯被接纳为由北约国家、前华约国家、独联体及波罗的海三国组成的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成员。

1992年夏,俄美两国总统在美国会晤时签署了《美俄伙伴和友好关系宪章》。

1993年1月,俄美两国总统在莫斯科再次会面。美国和俄罗斯签署了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该条约规定,2003年1月1日之前,俄美各自拥有的战略核弹头总数将减少到3000至3500枚,并对过时的核导弹进行销毁。

1995年,俄美两国就欧洲安全问题举行了一系列会谈。特别是,两国重申了在作为战略稳定基石的1972年反导条约中所作的承诺。

到1998年,美国已成为俄罗斯最大外资来源国,两国贸易额增长了两倍。两国开始实施太空合作计划。1999年, 俄美两国确立战略伙伴关系。

俄罗斯与西欧

俄罗斯同西欧国家一样,都希望在和平与民主基础上提升双方合作水平。1990年代,欧洲各国面临的共同任务就是建立一个统一的欧洲,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欧洲各国相互关系。

1992年夏,叶利钦在慕尼黑会见了七国集团领导人。在那次会晤期间,七国集团宣布了一项对俄财政援助计划,以支持俄罗斯改革。

1996年2月,俄罗斯被接纳为欧洲理事会成员。从那时起,每个俄罗斯公民都有权到位于法国斯特拉斯堡的欧洲人权法院打官司,欧式民主也开始“占领”俄罗斯。

为加强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合作,增进贸易联系,1996年秋,俄罗斯与欧盟签署了《合作与伙伴关系协定》,俄罗斯向欧盟国家提供贸易优惠待遇。

1997年夏,俄罗斯被接纳为七国集团成员,“七国集团”也因此成为“八国集团”。加入“八国集团”使得俄罗斯更有机会获得世界银行的经济援助。

也就是在这一年,俄罗斯被接纳为巴黎俱乐部成员。该俱乐部是由全球最富裕工业国的官方债权人组成的联合体。加入巴黎俱乐部后,俄罗斯便有权获得发展中国家偿还的苏联贷款了。

俄罗斯与独联体和东欧国家

俄罗斯是通过独联体和双边协定这两个框架发展与其他原加盟共和国关系的,并且主要以发展双边关系为主。1991年,独联体包括了15个原加盟共和国中的11个。1994年春,格鲁吉亚加入独联体。

在独联体框架内成立了一个经济联盟,建立了边界联控机制,签署了一系列海关和贸易协定,以促进各成员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在军事政治领域,独联体国家签署了集体安全条约。储存在其他国家境内的所有核武器都被移交给了俄罗斯,这让俄罗斯保持住了核大国地位。

在俄罗斯与东欧国家的外交关系中,1990年代的主要任务是加强信任和伙伴关系,同时,俄罗斯从该地区撤军。早在1991年夏天,苏联及后来的俄罗斯就撤出了驻扎在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军队,并在接下来的三年中把军队撤出了德国和波兰。

1994年1月14日,美俄同乌克兰在莫斯科签署了有关销毁乌克兰境内全部核武器的三方协议,确立了乌克兰的无核地位,乌克兰则将176枚洲际导弹和1800枚核弹头移交给了俄罗斯。

俄罗斯与东方国家

1990年代后半期。俄罗斯开始接近其在东方的传统伙伴印度、中国和日本。俄罗斯与这些国家签署了一系列边境贸易及关税协议。与此同时,俄罗斯开始与越南、韩国、伊朗和伊拉克恢复、增进合作关系。

叶利钦的总统任期

1991年6月12日,叶利钦以45552041票当选俄罗斯联邦总统,得票率为57.30%,遥遥领先于雷日科夫,后者尽管得到了苏联中央政府的支持,但只获得了16.85%的选票。鲁茨科伊则当选为副总统。叶利钦当时的竞选口号是反对特权阶层,维护俄罗斯在苏联国内所拥有的主权。

这是俄罗斯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总统选举。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当年就不是由苏联人民,而是由苏联人民代表大会投票选举产生的。

1991年7月10日,叶利钦就任俄罗斯联邦总统,宣誓效忠俄罗斯人民和俄罗斯宪法。叶利钦在宣誓后发表了主题演讲,他在讲话时的表现可谓精力充沛,情绪亢奋、表情庄重,

叶利钦发布的首批总统令中,就有涉及解散企业党组织的,随后,叶利钦开始就新盟约签约问题与戈尔巴乔夫和其他加盟共和国领导人展开谈判。

八一九事件

1991年8月19日,苏联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宣布成立,戈尔巴乔夫被软禁在克里米亚半岛福罗斯的政府别墅,叶利钦带头反对苏联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决定,将俄罗斯最高苏维埃所在地白宫变成了抵抗中心。在八一九事件的第一天,叶利钦站在白宫前的坦克上发表讲话,将苏联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所作所为称为政变,随后颁布了多项法令,不承认苏联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行动合法。8月23日,叶利钦签发总统令,暂停俄共活动,继而于11月6日下令终止苏共在俄罗斯境内活动。

八一九事件平息后,戈尔巴乔夫返回莫斯科,但新盟约谈判陷入停滞,戈尔巴乔夫手中的权力最终落到了叶利钦和其他加盟共和国领导人的手中。

苏联解体

1991年12月,叶利钦避开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秘密会晤了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和白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舒什克维奇,就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展开谈判。1991年12月8日,叶利钦、克拉夫丘克和舒什克维奇在白俄罗斯别洛韦日森林维斯库利别墅签署了《别洛韦日协议》。该项协议的签署明显是与1991年3月17日通过的保留苏联的全民公决针锋相对的。协议规定缔约国将组成独立国家联合体,即独联体。不久,大多数原加盟共和国都签署了12月21日阿拉木图宣言并加入了独联体。

反叶利钦人士认为,《别洛韦日协议》摧毁了苏联,并在车臣、南奥塞梯、阿布哈兹、德涅斯特河沿岸、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和塔吉克斯坦引发了一系列流血冲突。

“亚博卢”集团主席亚夫林斯基:

叶利钦和邻近加盟共和国政策非常明确。首先,明摆着某一天苏联不但会在政治上,而且在经济上崩溃,所有可以想象得到的金融、信贷和货币等方面的经济调控机制,都会失效。紧接着,俄罗斯与其他加盟共和国全面切割,包括那些当时没有提出此类要求的加盟共和国,例如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这是政治清算……

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认为,苏联解体的最大恶果是单极世界的形成。

舒什克维奇则坚称,叶利钦在1996年曾经说过,他对签署《别洛韦日协议》感到后悔。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辞去苏联总统职务,苏联彻底解体,叶利钦掌握了俄罗斯的全部总统权力。戈尔巴乔夫辞职后,克里姆林宫的总统官邸和所谓的核手提箱都转交给了叶利钦。

除了经济问题,1990年代初的俄罗斯还面临着政治危机。苏联解体后,在俄罗斯部分地区,分离主义情绪愈发严重。譬如,车臣不承认俄罗斯对其领土所拥有的主权,鞑靼斯坦打算自己发行货币,而且还打算不向俄罗斯联邦纳税。叶利钦成功说服了各地区领导人,在1992年3月31日一道签署了联邦条约,并于4月10日将这一条约纳入了俄罗斯联邦宪法。

1993年1月,叶利钦曾险遭暗杀。被指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俄军少校伊万·基斯洛夫曾多次试图暗杀叶利钦,但最终被捕。

政治危机

1992年12月10日,也就是俄罗斯人代会未批准盖达尔总理竞选资格的第二天,叶利钦严厉批评了俄罗斯人代会的工作,呼吁他的支持者退出会场,试图扰乱俄罗斯人代会的正常运转。于是,俄罗斯政治危机爆发。

经过叶利钦、哈斯布拉托夫和佐尔金谈判和多轮投票后,12月12日,俄罗斯人代会通过了稳定宪政秩序的决议,切尔诺梅尔金被任命为俄罗斯联邦政府总理。

1993年3月20日,第八次俄罗斯人代会撤销了稳定宪政秩序的法令并作出有损政府和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决定后,叶利钦在电视台发表了告人民书,宣布他已签署总统令,将在俄罗斯实行“特别管制”。

次日,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向宪法法院起诉叶利钦。称他的告人民书是“对俄罗斯宪法的颠覆”。俄罗斯联邦宪法法院则在没有收到总统令文本的情况下就宣布叶利钦的总统令和他发表告人民书的行为违宪,并以此为由宣布将其解职。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宣布召开第九次人代会。然而,事实证明,没过几天就搞清楚了,叶利钦签署的实际上是另一项没有严重违反宪法内容的法令。

3月28日,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试图弹劾叶利钦。叶利钦在瓦西里斜坡的集会上发表讲话时发誓,即便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通过有关决议,他也不会执行。但是, 1033名代表中,只有617人投票支持弹劾叶利钦,而要想通过弹劾案,至少需要689票。

弹劾失败后的第二天,俄罗斯人代会定于 4月25日就四个问题举行全俄全民公决。

这四个问题是:

  1. 是否信任叶利钦总统
  2. 是否批准叶利钦的经济社会政策、
  3. 是否提前举行总统选举
  4. 是否提前选举人大代表

叶利钦呼吁他的支持者全部投赞成票,而支持者自己则更倾向于对第一、二、四项投赞成票,对第三项投反对票。

公决结果显示,58.7%的人信任叶利钦,53.0%的人支持进行经济改革。在提前举行总统和人大代表选举的问题上,分别有49.5%和67.2%的人投了赞成票,但当时并没有就这些问题做出具有法律意义的决定。投票结果显然是对叶利钦及其亲信有利。

全民公决结束后,叶利钦把主要精力都集中到新宪法起草通过上了。

4月30日,俄罗斯《消息报》公布了总统提交的宪法草案。5月18日,宪法委员会宣告成立。6月5日,宪法委员会在莫斯科举行首次会议。

公决结束后,尽管有一段时间叶利钦继续签署总统令,发布他所批准的某些法律,但他几乎再没有与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领导层发生工作联系。

叶利钦也不再信任副总统鲁茨科伊,不再向其交办任何事情,继而在9 月1日,以涉嫌贪污为由,将其临时免职,尽管最终也没有坐实鲁茨科伊的贪污罪名。

府院之争

1993年9月21日晚,叶利钦发表电视讲话宣布,他已签署第1400号总统令,终止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活动,并将于12月11日至12日选举新的国家权力机关,即俄罗斯联邦会议。

俄罗斯联邦宪法法院于9月21日至22日晚上开会,裁定叶利钦这项总统令违反了当时宪法的多项规定,并确定罢免总统职务是有法律依据的。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则通过决议,宣布终止叶利钦“严重违反宪法”的总统权力,将叶利钦打算实施的各种措施视为政变,并将其权力暂时移交给副总统鲁茨科伊。

9月22日,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宣布召开俄罗斯第十次人代会。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哈斯布拉托夫坚称,叶利钦把持的行政机关拘留了来自全俄各地的苏维埃代表,还用种种手段阻挠其他代表抵达莫斯科。

实际上,俄罗斯第十次人代会直到9月23日晚上才得以开幕,而且到会代表没有达到689名的法定人数。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确认共有639名代表到会,叶利钦方面则说只有大约493人。会上通过决议,取消缺席代表的代表资格,后来宣布已经达到法定人数。

随后,大会根据《俄罗斯联邦总统法》第六条和第十条的规定,通过了罢免叶利钦的决议。叶利钦和忠于他的执法部队与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的支持者之间的对抗升级为武装冲突。

10月3日,叶利钦宣布俄罗斯联邦进入紧急状态。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的支持者控制了位于克拉斯诺普雷斯涅沿河大街的莫斯科市政府的一栋建筑,并试图进入奥斯坦金诺电视中心。叶利钦在与时任俄罗斯联邦政府总理切尔诺梅尔金和国防部格拉乔夫协商后,下令炮击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大楼。对莫斯科市政府、奥斯坦金诺电视中心的炮击以及使用坦克对苏维埃宫大楼的冲撞造成大批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支持者、记者、执法人员和旁观者伤亡。

将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解散后,叶利钦曾一度将全部权力都集中到了自己手中。此外,他还作出多项决定:

  • 撤销鲁茨科伊的副总统职务且不再设立副总统职位
  • 暂停宪法法院活动
  • 终止各级苏维埃活动
  • 修改地方自治制度
  • 确定进行联邦委员会选举和全民投票
  • 下令取消或修改现行法律的某些规定

对此,当时一些著名的律师、政治家、政治学者和记者强调指出,俄罗斯联邦已经是在实行独裁统治了。例如,哈斯布拉托夫就曾撰文指出:

1994年2月,根据国家杜马颁布的大赦令,炮打白宫事件的参与者被释放。

1993年10月事件

从法律角度来看,1993年10月事件违反了当时施行的宪法。

在事件发生之前,叶利钦与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之间产生了严重分歧。

早在1993年3月,叶利钦就曾计划,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对他的弹劾一旦通过,他就下令进入紧急状态。问题是,这么做根本没有必要!

9月21日,叶利钦发布了第1400号总统令。当天,俄罗斯联邦宪法法院宣布该项总统令违宪,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任命鲁茨科伊为临时总统,但事实上叶利钦仍在继续担任总统职务。

自9月22日起,遵照叶利钦的总统令,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大楼被警方封锁,断水断电。这样一来,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代表们发现自己被困。

继10月3日至4日鲁茨科伊的支持者袭击莫斯科市政府和奥斯坦金诺电视中心之后,莫斯科街头的市民抗议活动也遭到了残酷镇压。10月4日凌晨,军队开进莫斯科,随后对白宫进行了炮击,17小时后,忠于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的战斗队投降。后来的调查结果显示,这起事件造成双方共有123人死亡,但其中没有一个是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代表。

宪法改革

1993年12月12日,俄罗斯举行了联邦委员会和国家杜马选举,并就新宪法草案进行了全民投票。12月20日,俄罗斯中央选举委员会公布了投票结果:共有3290万选民投了赞成票,2340万投了反对票。按照1993年10月15日叶利钦发布的关于进行俄罗斯联邦宪法草案全国投票的第1633号总统令的规定,该项宪法草案需要以绝对多数票通过方可生效,因此新宪法获得通过。后来曾有人试图质疑这次投票的结果,并向俄罗斯联邦宪法法院起诉,但俄罗斯联邦宪法法院拒绝受理。

俄罗斯联邦的新宪法赋予总统极大权力,而议会的权力则被大大压缩。俄罗斯联邦新宪法于12月25日在《俄罗斯报》公布后就生效了。1994年1月11日,俄罗斯联邦会议两院即上院联邦委员会和下院国家杜马开始运行,宪法危机结束。

1994年初,经叶利钦提议,俄罗斯各联邦主体签署了一项关于公众协商和权力划分的协议。

俄罗斯经济学家、作家普拉托诺夫认为,在1993年至1994年间、叶利钦和他的亲信甚至不排除俄罗斯会拥立基里尔·弗拉基米罗维奇大公尚未成年的曾孙格奥尔基·米哈伊洛维奇为帝,恢复君主制的可能性。如果这一设想得以实现,叶利钦和他的亲信则有可能替格奥尔基·米哈伊洛维奇“集体摄政”。此举被那些支持复辟帝制的人视为保留权力的“合法”机会之一,因为“没有选举风险”。

车臣冲突

早在1991年9月,杜达耶夫的人在格罗兹尼袭击了苏联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支持者扎弗戈耶夫担任主席的车臣-印古什共和国最高苏维埃。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鲁斯兰·哈斯布拉托夫随后给他们发了一封电报,“得知车臣-印古什共和国最高苏维埃辞职,本人深感欣慰!”苏联解体后,杜达耶夫宣布车臣退出俄罗斯联邦并成立伊奇克里亚车臣共和国。

甚至在杜达耶夫停止向俄罗斯联邦纳税并禁止俄罗斯情报人员进入该共和国后,俄罗斯联邦中央财政还在向车臣拨款。1993年,俄罗斯联邦中央财政向加里宁格勒州和车臣分别拨付了1.4亿卢布和105亿卢布。

直到1994年,俄罗斯仍在向车臣输送石油。杜达耶夫并没有为此掏一分钱,而是转手把这些石油卖到了国外,然后用卖石油的钱买了大批武器,包括火箭发射器2部、坦克42辆、步兵战车34辆、装甲运兵车14辆、轻型装甲牵引车14辆、飞机260架、枪支5.7万挺等其他多种武器。

因此,1999年亚博卢党的一名代表就车臣共和国发生的多起绑架案指责叶利钦:

他(叶利钦)的错误在于,就在整个国际社会庆祝《世界人权宣言》发表50周年的那一天,他宣布当年为俄罗斯的人权保护年,但奴隶贸易和农奴制却在俄罗斯死灰复燃了。我的意思是说,俄罗斯每天有500名儿童遭到绑架,而且这一数字至今有增无减。……就在五一劳动节那天,我的一位女性选民接到了从格罗兹尼打来的电话,要求她掏出3万美元赎回她的儿子,或者用他来交换一名被关押在俄罗斯监狱、已经被定罪的车臣人。这都是他叶利钦的错!

1991年11月10日,叶利钦决定出兵车臣,并签署了第2137号秘密总统令,在车臣共和国境内恢复宪法合法性和法律秩序,车臣冲突爆发。

1994年12月11日,遵照叶利钦在车臣共和国境内和奥塞梯-印古什冲突地区采取措施,取缔非法武装团体活动的总统令,俄罗斯军队开进车臣。很多行动考虑不周,导致军队和平民伤亡惨重,数万人丧生,数十万人受伤。当年经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在军事行动期间或在军事行动开始之前不久,莫斯科突然下令停止行动。这就给了车臣非法武装以喘息之机。对格罗兹尼的第一次军事行动因计划不周,导致大量人员伤亡:1500多人死亡和失踪,100名俄罗斯军人被俘。

1995年6月,巴萨耶夫领导的一伙武装分子占领了布琼诺夫斯克一家医院和产房,叶利钦当时正在加拿大访问,当时他决定不终止访问,而是让切尔诺梅尔金来处理这一危局,与武装分子进行谈判,待事态平息后,叶利钦才返回俄罗斯,然后下令撤了几个强力部门领导和斯塔夫罗波尔州州长的职务。

1995年,国家杜马和联邦委员会议员向俄罗斯联邦宪法法院质疑第2137号和第1833号总统令是否合法。联邦委员会认为,他们之所以质疑宪法法院的裁定,是因为叶利钦的这两道总统令会形成一种制度,可能导致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被非法使用,因为在俄罗斯联邦领土上动用军队,以及这两道总统令所规定的其他措施。只有在进入紧急状态或实行军事管制时才有法律意义。联邦委员会的质询强调,这些措施可能导致公民的宪法权利和自由遭到非法限制和大规模侵犯。一些国家杜马议员则认为,在车臣共和国采取有争议的行动,会造成平民的重大伤亡,这将违反俄罗斯联邦宪法和俄罗斯联邦所承担的国际义务。宪法法院未对有关第2137号总统令是否合宪一案进行实质审查即终止了对该案的审理,因为该总统令已于1994年12月11日被宣布废止。

1996年8月,车臣非法武装将联邦军队赶出了格罗兹尼。之后,签署了哈萨维尤尔特协议,许多人认为这一协议的签署是对俄罗斯的背叛。

1996年的总统选举

1996年年初,经济改革的失败和车臣战争的失利令叶利钦威信扫地,支持率急转直下。尽管如此,他还是决定再次参加总统竞选,并于2月15日在叶卡捷琳堡宣布了他的这一决定。

被认为是叶利钦主要竞选对手的俄共主席久加诺夫主张进行宪政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对叶利钦的做法提出了尖锐批评,在当时的支持率较高。

叶利钦在竞选期间表现得非常活跃,马不停蹄地在全国各地发表竞选演说,并访问了包括车臣在内的许多地区。叶利钦的选举指挥部打着“要么投票,要么认输”的口号,积极进行竞选造势,此后久加诺夫和叶利钦之间的支持率差距开始迅速缩小。

选举前不久,俄罗斯政府通过了一些民粹主义色彩比较浓厚的行政法规。5月28日,叶利钦和切尔诺梅尔金与扬达尔比耶夫率领的车臣代表团举行了会谈,并签署了停火协议。竞选活动导致俄罗斯社会分化为两派,一派支持回归苏联体制,另一派支持维持现行体制。

一些记者、政治学家和历史学家认为,1996年的竞选活动不能称为民主选举,因为”行政资源”遭到了滥用,叶利钦竞选总部花费多次超过规定,制造虚假选情,而且除了少数发行量比较小的报纸支持俄共外,几乎所有媒体都公开支持叶利钦。

1996年6月16日的第一轮投票中,叶利钦获得了35.28%的选票,领先于久加诺夫的32.03%和列别德的14.52%,进入了第二轮选举。

在第一轮投票结束后,叶利钦任命列别德为国家安全会议秘书,并对政府和安全部队进行了一系列人事调整。在1996年7月3日举行的第二轮投票中,叶利钦获得了53.82%的选票,大幅领先于久加诺夫,后者只获得了40.31%的选票。

在第一轮和第二轮投票之间,叶利钦因心脏病发作住院,但他却向选民隐瞒了这一事实。叶利钦没有公开露面,但电视上播放了几个月前拍摄,之前没有播出过的叶利钦开会时的几段视频,意在显示他“精力充沛”。7月3日,叶利钦现身莫斯科州奥金佐夫区巴尔维哈疗养院投票站。叶利钦拒绝在他居住的莫斯科奥森纳亚街投票,因为他担心自己还没到投票站身体就支撑不住了。

叶利钦的第二个总统任期

选举结束后,叶利钦身体一直不好,甚至长期无法履行职务,更没有出面答谢选民。叶利钦仅在8月9日的就职典礼上露了一次面,由于叶利钦的健康状况不佳,就职仪式被大大简化了。

作为政治畴庸,很多当初领导和资助叶利钦竞选活动的人后来都被任命为政府高官:

  • 丘拜斯——俄罗斯联邦总统办公厅主任
  • 波塔宁——俄罗斯联邦政府第一副总理
  • 别列佐夫斯基——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副秘书

1996年8月,叶利钦批准了哈萨维尤尔特协议,当年10月,叶利钦决定撤销列别德的所有职务。1996年11月5日,叶利钦做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期间由切尔诺梅尔金代行总统职务。直到1997年初,叶利钦才重返工作岗位。

1997年,叶利钦下令对卢布进行贬值,在莫斯科与马斯哈多夫举行会谈并签署了一项有关俄罗斯与车臣和平共处及双方关系基本原则的协定。1998年3月,叶利钦宣布解散切尔诺梅尔金政府,并威胁将解散国家杜马。在这种情况下,基里延科尝试进行第三次组阁。

1998年8月,俄罗斯爆发金融危机,就在叶利钦发表电视讲话,言之凿凿地声称卢布不会贬值的两天后,卢布狂跌了75%。

于是,叶利钦解散了基里延科政府,并提出要重新启用切尔诺梅尔金。1998年8月21日,在国家杜马会议上,多数代表要求叶利钦主动辞职,只有32名代表支持他留任。1998年9月,经国家杜马同意,叶利钦任命普里马科夫为总理。

1999年5月,国家杜马试图罢免叶利钦,但未获成功。在弹劾投票之前,叶利钦解散了普里马科夫政府,后经国家杜马同意,任命斯捷帕申为总理,但又于8月将其解职,提名并任命当时还没有什么名气的普京接任。

在车臣局势恶化、达吉斯坦遭袭、莫斯科、布伊纳克斯克和伏尔加顿斯克平民住宅相继发生自杀式爆炸后,在普京的建议下,叶利钦决定在车臣开展一系列反恐行动。从此,普京人气逐渐升高,1999年底,叶利钦决定辞职,让普京代行总统职权。

辞职

1999年12月31日中午12时,叶利钦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去俄罗斯联邦总统职务。

总理普京被任命为代总统,在叶利钦宣布辞职后,普京随即向俄罗斯人发表了新年献辞。 就在同一天,普京签署总统令,保证叶利钦免受起诉,并为他和他的家人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

经济社会政策

1990年代的经济改革

1991年10月,叶利钦在俄罗斯人代会上宣布开始实行激进的经济改革政策,并在1992 年6月之前亲自领导组建了新的俄罗斯联邦政府。

叶利钦做出的第一个重要经济决策就是下令实行自由贸易。

苏联解体后,叶利钦开始在俄罗斯进行彻底的经济改革,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休克疗法”。

1992年1月2日,叶利钦下令,放开俄罗斯物价。但是,恶性通货膨胀导致食品和日用消费品价格飞涨,给人民生活造成了很大困难,老百姓的钱袋子瘪了,物价和汇率在几个月内上涨了数倍,直到1993年,恶性通货膨胀才被遏制住。

叶利钦还下令推行私有化凭证和抵押物拍卖制度,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很多都集中到了少数人手中。

除了恶性通货膨胀,俄罗斯当时还面临生产率下降和工资拖欠等问题。例如,当年的俄罗斯普遍存在拖欠工资、养老金和其他社会福利资金等问题。显示出当时的俄罗斯已经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各级政府官员的腐败现象则显著增加。

2000年代俄罗斯国内政外交的主要特点

2000年3月,俄罗斯再次举行总统选举,普京大获全胜。

在内政方面,普京所采取的措施包括:

  1. 在车臣问题上持强硬立场。例如,1999年,车臣恐怖组织和外国雇佣军攻入达吉斯坦,并在莫斯科、布伊纳克斯克、伏尔加顿斯克等地制造了多起恐怖事件后,普京下令在车臣发起了新的反恐行动;
  2. 继续推行市场经济改革;

为此,普京首先采取了下列措施:

  • 下令在俄罗斯境内设立7个联邦管区,任命了总统驻各管区全权代表;
  • 下令改革联邦委员会,并按照联邦法律的规定为地方性法规重新划定了标准。

到了2001年,俄罗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已经大为改观。经济继续增长。

1991-2001年国际关系体系中的俄罗斯主权

基本方针

俄罗斯遭遇严重经济危机时,曾被迫向西欧和美国及有关国际金融机构寻求援助,这就决定了当时的俄罗斯外交政策必定会取悦于西方。

俄罗斯联邦承认自己是苏联的合法继承者,在制定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时肯定会顾及冷战结束后的国际形势。

1990年到1996年俄罗斯外交部长一直是由科济列夫担任的,这一时期的俄罗斯外交政策主要是:

  • 削减核武器问题是俄美双边关系的头等大事;
  • 1994年12月5日,美苏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生效,该条约也得到了曾经拥有核武器的其他原加盟共和国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的批准;
  • 1993年1月美俄签署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由于俄罗斯认为销毁井基洲际弹道导弹会削弱俄罗斯的核力量,这一条约最终并未生效;
  • 北约东扩是这一时期俄罗斯面临的主要问题。同时,俄罗斯领导人试图绕过这个问题,以免破坏与西方国家的关系。

1996年至1998年的俄罗斯外交部长是东方学家普里马科夫,这一时期的俄罗斯外交政策主要表现为:

  • 对以前的外交方针有所调整;
  • 俄罗斯开始重新定义自己的国际地位,即成为美国、欧洲国家和东方世界之间的桥梁;
  • 俄罗斯与印度、中国、伊朗、伊拉克的关系开始升温;
  • 在对美关系方面,普里马科夫立场强硬,不轻易妥协。

例如,1999年春,北约空袭贝尔格莱德,当时已经担任总理的普里马科夫正在国外访问,立即调转方向,前往华盛顿。“普里马科夫旋风”当时给国际社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接替普里马科夫出任俄罗斯外交部长的是伊万诺夫。总体而言,伊万诺夫延续了普里马科夫时期的外交政策,但不像他的前任那样锋芒毕露。

处在世纪之交的俄罗斯发现自己的社会和经济形势非常严峻。

战争频仍、政治动荡和粮食危机,导致俄罗斯人口减少了三分之一,如果再加上胎儿死亡率,人口损失将近一半,比任何其他大国都要高得多。到目前为止,情况仍然没有明显改善,俄罗斯的人口死亡率是出生率的1.6倍,预期寿命比欧洲平均水平低了近20%。

俄罗斯市场经济的形成所造成的痛苦是非常严重的。而在本次危机之前,俄罗斯的生活水平就已经明显低于其他发达国家,甚至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了。

普京的第一个总统任期(2000-2001年)适逢俄美两国关系降温,与德法两国的关系则更加密切。

9·11事件后,俄美两国关系发生了一些变化,俄罗斯和美国这两个世界大国开始联手打击国际恐怖主义。

但是,即使是在今天,在车臣问题上的分歧仍在阻碍着俄罗斯与欧盟和美国建立更持久稳固的关系。

综上所述,已经过去的二十世纪,给俄罗斯留下了一份非常沉重的遗产:

  • 收入差距过大导致大部分俄罗斯人生活贫困;
  • 死亡率过高, 人口下降严重;
  • 大部分人居环境问题突出;
  • 区域经济结构和人口分布不合理;
  • 预算赤字长期居高不下;
  • 外债和内债负担过重;
  • 治安状况不佳,经济犯罪严重;
  • 公众情绪不稳,社会关系紧张。

但是,也应该看到,俄罗斯仍然具备进一步发展的积极条件,即:

  • 自然资源丰富多样;
  • 民众受教育程度较高;
  • 科技发展潜力巨大;
  • 能够较好融入国际社会;
  • 地缘政治条件比较有利;
  • 尽管尚未全面完成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但这一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得到了实现;
  • 消费品和服务市场供应充足;
  • 本国货币以黄金和外汇储备为后盾,实现了可自由兑换;
  • 对外贸易保持顺差;
  • 社会和政治生活实现了民主化。

俄罗斯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对该国未来实现经济的市场化调控政策(“社会”调控)充满期待。在沿着这条道路进一步发展应该考虑到:

  1. 进一步加强国家对经济的调控;
  2. 加快经济结构转型;
  3. 恢复对国有经济的有效管理;
  4. 合理运用指导性计划;
  5. 为特定群体制定有针对性的社会保障政策;
  6. 加大投资力度;
  7. 制定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战略。
本站内容均为译客老猫原创编译,转载请注明
本文链接:https://www.transcat.vip/soviet-politics-53.html
本文标题:国外颠覆、国内分裂、经济崩溃——一文读懂苏联解体的前因后果

相关日志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