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合大戏——从契卡到联邦安全局:苏联和俄罗斯国安机关历史沿革

俄罗斯联邦安全局成立已经整整25年了。

1995年4月3日,时任俄联邦总统叶利钦签发总统令,公布了《俄罗斯联邦安全局法》,按照这部法律的规定,联邦反间谍局(ФСК)改组为联邦安全局。

今天就和大家聊聊,从苏联时期的契卡到俄罗斯联邦安全局,一路走来,分分合合的安全机关百年历史沿革。

全俄肃清反革命及怠工非常委员会

全俄肃清反革命及怠工非常委员会(1917年–1922年),俄文全称“Всероссийская чрезвычайная комиссия по борьбе с контрреволюцией и саботажем”,俄文简称“ВЧК”,音译“契卡”。

人们通常将其工作人员称为“契卡工作人员”。

契卡主席为费利克斯·捷尔任斯基

费利克斯·捷尔任斯基

该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在全国范围内消灭反革命分子并制止怠工行为。契卡还拥有侦查、反侦查和政治调查等职能。从1921年起,契卡的任务还包括收容无家可归及无人监护的儿童。

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列宁称契卡为“打击比我们无限强大的敌人的锐利武器、必将粉碎其颠覆苏维埃政权的无限阴谋企图。”

1918年2月,根据《国家紧急状态法令》的规定,契卡工作人员被授权不经审判即可将“敌特、投机倒把分子、暴徒、流氓、反革命造谣惑众分子和德国间谍”,后来还包括了“所有与白卫队组织勾连,图谋叛乱者”就地正法。

国内战争结束后,农民暴动逐渐减少,已经没有必要再保留机构臃肿、行动不受任何法律约束的镇压机关了。

因此,到1921年,对契卡进行改组就成为党亟待解决的问题了。

国家政治保卫总局

国家政治保卫总局(1923年–1934年),俄文全称“Объединённое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политическое управление ”,俄文简称“ОГПУ”。

1922年2月6日,契卡被撤销,其权力移交新成立的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内务人民委员部国家政治保卫局,即后来的苏联人民委员会国家政治保卫总局。

正如列宁所强调指出的那样:

…..撤销契卡并设立国家政治保卫总局意味着改变的不仅仅是机关名称,还包括在新形势下的和平建国时期该机关的所有业务性质……

国家政治保卫总局局长一职仍由捷尔任斯基担任。

1926年7月20日,捷尔任斯基去世,这个职位由前财政人民委员维亚切斯拉夫·缅因斯基接任。

维亚切斯拉夫·缅因斯基

新机构的主要任务仍然是打击各种反革命活动。

国家政治保卫总局下辖别动队,主要用于平息内乱和肃清匪患。

此外,国家政治保卫总局还具有以下职能:

  • 保护铁路和水运、打击匪盗;
  • 打击苏联公民的偷越国境行为;
  • 完成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和人民委员会交办的其他任务。

1924年5月9日,国家政治保卫总局的职权被大大扩展,警察和刑事侦查机关也由国家政治保卫总局归口管理。

这样,苏联国家安全部门和内务部门就开启了合并进程。

内务人民委员部

内务人民委员部(1934年–1943年),俄文全称“ Народный комиссариат внутренних дел ”,俄文简称“НКВД”。

内务人民委员部为苏联的全国性机关 ,下设国家安全总局,俄文全称: Главное Управление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俄文简称:ГУГБ。

与苏联以往的国家安全机关不同的是,它取消了国家政治保卫总局下设的审判委员会,规定新设机关不得再拥有审判职能。

新组建的内务人民委员部的首任领导为亨利希·亚戈达

亨利希·亚戈达

内务人民委员部的职责包括政治侦查和法外判决、刑罚执行、对外侦查、边防部队管理、打击军事间谍,等等。

1935年,交通管理职能也被归口到内务人民委员部,并于1937年设立内务人民委员部交通管理局,职能包括海港和河港管理。

1937年3月28日,亚戈达被内务人民委员部逮捕。在查抄其住所过程中,甚至还发现了色情照片、托洛茨基著作和橡胶阳具等违禁物品。

联共(布)决策层以从事叛国活动为由将其开除出党,接替他的是尼古拉·叶若夫

尼古拉·叶若夫

1937年,内务人民委员部还搞了个“三驾马车”审判体制。

州委或边疆区委书记、内务人民委员部州或边疆区局局长、州或边疆区检察长组成的“三驾马车”仅根据各部门提交的材料,有时候仅凭名单不经开庭就能判决数千个所谓“人民公敌”有罪。

“三驾马车”审理案件的特点就是,连笔录甚至最低限度的书证都没有,就对被告做出有罪判决,而且对“三驾马车”做出的判决还不能申诉。

仅仅一年,就有767397人被“三驾马车”定罪,其中386798人被判处死刑,受害最多的是不想自愿把自己的财产上交集体农庄的富农。

1939年4月10日,叶若夫在马林科夫的办公室被逮捕。随后,叶若夫这位内务人民委员部的前负责人承认自己是同性恋,并阴谋策划政变。

第三任内务人民委员是拉夫连季·贝利亚

拉夫连季·贝利亚

国家安全人民委员部 — 国家安全部

国家安全人民委员部 — 国家安全部(1943–1954)

1941年2月3日,内务人民委员部拆分为国家安全人民委员部(俄文全称:Народный комиссариат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 ,俄文简称:НКГБ)和内务人民委员部(俄文全称:Народный комиссариат внутренних дел ,俄文简称:НКВД)。

据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国家安全机关的情报工作效率,分担内务人民委员部日益增长的工作量。

国家安全人民委员部的职责是:

  • 开展对外情报工作;
  • 打击外国情报部门在苏联境内从事的颠覆、间谍和恐怖主义活动;
  • 及时发现并消灭隐藏在工业、交通、通信、农业等系统中的反党残余分子和反革命分子;
  • 负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安全保卫工作。

内务人民委员部的任务是确保国内安全,因此,内务人民委员部保留了内卫部队、监狱、警察、消防等部门。

1941年7月4日,由于战争爆发,决定将内务人民委员部和国家安全人民委员部合并为一个机关,以减少官僚主义作风。

1943年4月,重建了苏联国家安全人民委员部。

重建后的国家安全人民委员部的主要任务是在德军后方进行侦查及破坏活动。

随着战线不断向西推进,对东欧国家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国家安全人民委员部在这些国家的主要任务是“消灭反苏分子”。

1946年,各人民委员部均更名为部,国家安全人民委员部也更名为苏联国家安全部,时任国家安全部长为阿巴库莫夫。随后,原属内务部的部分职能移交国家安全部。

1947年-1952年,内卫部队转隶国家安全部,警察、边防军、劳改营建设管理、消防、押解、机要通信仍归内务部。

1953年,斯大林去世之后,赫鲁晓夫将贝利亚解职,并着手对当年内务人民委员部制造的大量冤假错案进行平反昭雪,随后,数千件冤假错案得以平反。

克格勃

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1954年–1991年),俄文全称Комитет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俄文简称КГБ,音译“克格勃”。

1954年3月13日,与国家安全有关的各局从内务部分离出来,重新组建为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

与苏联以往的国家安全机构相比,克格勃的级别较低,不再是政府组成部门,只是政府直属机构。克格勃主席是苏共中央委员,但不进入苏共决策层。

这可以解释为,苏共高层既想有人能保护他们,又要防止再出现一个像贝利亚那样,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力图摆脱高层控制的人。

克格勃的职责包括对外情报搜集、反间谍、侦查、边防、党和国家领导人安全保卫、政府通信保障及打击民族分裂势力、异见人士、犯罪和反苏活动。

克格勃在其组建后就立即进行大规模裁员,启动了苏联国家和全社会的反斯大林化进程。

从1953年到1955年,苏联国家安全系统人员压缩了52%。

20世纪70年代,克格勃加大力度打击异见人士和异见运动。

但是,克格勃的行动变得更加诡异,也更善于伪装。克格勃经常采取制造心理压力、监视盯梢、警告恫吓、强制出境、强迫治疗、政治审判、污蔑构陷、挑拨离间等手段打击异见人士。

与此同时,克格勃还炮制出很多不得出境人员名单 ,禁止名单上的人出国旅行。

克格勃的一大发明就是所谓“发配101公里”,即将那些在他们看来政治上不可靠的人逐出莫斯科和列宁格勒。

这一时期,克格勃对文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等创作型知识分子的审查尤其严格,克格勃认为,这些人最有可能凭借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国际声望对苏联党和国家的声誉造成最广泛的损害。

到了90年代,改革和公开性导致苏联社会和国家管理体制发生重大变化,这就要求必须重新审视国家安全机关工作的原则和依据,于是克格勃便走到了历史尽头。

克格勃历任主席:

  • 伊万·谢罗夫 1954年-1958年;

伊万·谢罗夫

  • 亚历山大·谢列平 1958年-1961年;

亚历山大·谢列平

  • 弗拉基米尔·谢米恰斯内 1961年—1967年;

弗拉基米尔·谢米恰斯内

尤里·安德罗波夫

  • 维塔利·费多尔丘克 1982年5月-12月;

维塔利·费多尔丘克

  • 维克托·切布里科夫 1982年-1988年;

维克托·切布里科夫

  • 弗拉基米尔·克留奇科夫 1988年-1991年8月;

弗拉基米尔·克留奇科夫

  • 瓦季姆·巴卡京 1991年8月-11月。

瓦季姆·巴卡京

1991年11月8日,对外情报部门从克格勃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机关,并更名为苏联中央情报局(俄文全称“Центральная служба разведки СССР ”,俄文简称“ЦСР СССР””)。1991年12月18日,成立俄罗斯联邦对外情报局 (俄文全称“Служба внешней разведки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俄文简称 “СВР РФ”)。

俄罗斯联邦安全局

克格勃被撤销后 ,大概花了三年时间才设立了新的国家安全机关。

在此期间,原属克格勃的各部门从一个机关转入另一个机关。

1993年12月21日,时任俄罗斯总统鲍里斯·叶利钦签署命令,组建俄罗斯联邦反间谍局(俄文全称“Федеральная служба контрразведки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俄文简称ФСК России”)。

俄罗斯联邦反间谍局第一任局长是尼古拉·戈卢什科(1993年12月至1994年3月),第二任局长是谢尔盖·斯捷帕申(1994年3月至1995年6月)。

1994年4月,俄罗斯联邦反间谍局改组为俄罗斯联邦安全局(俄文全称“Федеральная служба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俄文简称“ФСБ”)。

目前,与俄罗斯联邦安全局保持合作关系的有86个国家的142个情报、执法和边防机构,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各部门在45 个国家设有官方代表机构。

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各部门的工作方向总的来说就是:

  • 反间谍;
  • 打击恐怖主义;
  • 维护宪法秩序;
  • 打击特别严重犯罪;
  • 情报活动;
  • 边防;
  • 信息安全保障;
  • 反腐败。

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历任局长:

  • 米哈伊尔·巴尔苏科夫 1995年7月-1996年6月;

米哈伊尔·巴尔苏科夫

  • 尼古拉·科瓦廖夫 1996年6月-1998年7月;

尼古拉·科瓦廖夫

  • 弗拉基米尔·普京 1998年7月-1999年8月;

弗拉基米尔·普京

  • 尼古拉·帕特鲁舍夫 1999年8月——2008年5月;

尼古拉·帕特鲁舍夫

  • 亚历山大·博尔特尼科夫(2008年5月——)。

亚历山大·博尔特尼科夫

俄罗斯联邦安全局组织机构:

  • 国家反恐怖委员会办公室;
  • 反间谍局;
  • 维护宪法体系和反恐怖局;
  • 经济安全局;
  • 业务情报及国际联络局;
  • 组织人事局;
  • 后勤保障局;
  • 边防局;
  • 科学技术局;
  • 督察局;
  • 侦查局;
  • 各中心、管理局;
  • 俄罗斯联邦安全局驻个别地区及联邦主体管理局、处(地方安全部门);
  • 俄罗斯联邦各边防局、边防处、边防部队(边防部门);
  • 行使本部门特定职权或为其他部门提供保障的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其他管理局、处(其他安全部门);
  • 俄罗斯联邦安全局航空、铁路、公路分局、特种培训中心、特种分局、企业、教育机构、科研、评审、司法鉴定、军事医学及军事建设分局、疗养院及负责俄罗斯联邦安全局业务保障的其他机构。

相关日志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